大話 AWS 雲端架構 - Ch16 - ElastiCache
大話 AWS 雲端架構 - Ch16 - ElastiCache
ElasticCache 簡單來說就是單獨管理快取的一種服務
16.3 兩種常見的暫存資料操作手法
Lazy-Loading
Lazy-Loading 又稱延遲載入,大意上是只在有人需要資料的時候才將資料做快取,這樣下次有人需要同筆資料的時候就可以快速的回覆資料給使用者
Write-Through
簡單來說,就是當我們寫入資料的時候也寫一份到快取內,則使用者需要資料的時候就可以即時反應
Lazy-Loading 與 Lazy-Loading 的比較
Lazy-Loading | Write-Through |
---|---|
用戶第一次存取資料的時候, 才寫入快取中 |
資料寫入資料庫的時候, 同時寫一份到快取中 |
第一次提取時速度會比較慢 | 提取速度快 |
被動快取資料 | 主動快取資料 |
節省記憶體用量 | 記憶體用量大 |
第一次查詢資料的時候速度會較慢, 另外如果資料庫資料有更新而沒有順便更新快取的話, 使用者可能會取用到舊的資料 |
會快取很多沒有要用到的資料, 且寫入資料的時候會更花時間 |
16.4 ElastiCache 的兩種底層引擎 - Memcached 與 Redis
Redis 與 Memcached 的使用差異
Memcached | Redis | |
---|---|---|
毫秒等級延遲 | :white_check_mark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資料分割 | :white_check_mark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支援多種程式語言 | :white_check_mark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進階資料結構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多執行緒架構 | :white_check_mark: | :x: |
快照備份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覆寫功能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交易用途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消息訂閱系統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支持 Lua 腳本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支援地理位置 | :x: | :white_check_mark: |
16.5 Redis
Redis 隨著需求發顫,已經越來越像在記憶體上的資料庫了。於是 Redis on ElastiCache 的高備援方案,自然也就像是資料庫一樣。首先我們必須定義 Subnet Group (子網路群組),未來 ElastiCache 會在裡面開啟資料庫的 Node (節點),並且在節點裡面會用多個 Shard (分片) 來儲存資料,並把
Shard 分散在多個節點,避免節點失效後,資料也一併遺失。如果想要做效能調校,也可以透過 Parameter Group 完成
Redis 與 RDS 雷同,必須透過 Parameter Group 調整參數,然後在 subnet group 內開啟節點,並把資料存在各個分片內,並具有 Snapshot 快照功能
16.6 Memcached
Memcached 就比較不像是資料庫了,也可以做成叢集。資料會分佈在各個節點上,但不會採 Redis 的方式做分片,也就是說如果有節電壞掉,在那個節點的資料就真的遺失了
Auto Discovery
ElastiCache 給 Memcached 的建議是多加節點。節點數量越多,資料遺失的時候,損失的資料筆數就會相對的少。
另外因為節點數量較多,在找資料的時候其實有可能會找錯節點,對此 Memchached 推出了 Auto Discovery (自動探索) 功能,當用戶在尋找資料的時候,發現找錯節點時,能夠自動探勘到正確的節點上。
16.7 考題解析與思路延伸
資料庫與記憶體之間的混搭方式 - Lazy Loading
Application 收到資料後,記憶體不載入資料,直到第一次 Application 存取時,從資料庫取出一份,同時轉存一份回 Cache。
優點:確保空間使用效率,相對不會保存讀取頻率較低的資料在快取中
缺點:第一次讀取要從資料庫拿取,後續讀取速度才會提升
資料庫與記憶體之間的混搭方式 - Write Through
Application 收到資料後,存一份回資料庫,同時也存一份在 Cache 中。
優點:確保下次讀取資料時, Cache 裡面已存有資料,能快速回應
缺點:有可能會保存讀取頻率低的資料,造成空間浪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