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潔架構 - ch4 結構化程式設計
整潔架構 - ch4 結構化程式設計
這邊的主角是上一章節提到的 Edsger Wybe Dijkstra。
Dijkstra 於 1968 年發表的結構化程式設計,他證明了使用無限制地跳耀(goto 語句)對於程式的結構是有害的。比起這樣的跳耀他更推薦使用 if/then/else
和 do/while/until
來建構程式。
(第一段主要是在講歷史小故事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看一下)
證明
Dijkstra 認為程式設計師可以像數學家一樣,使用數學證明的層次結構來證明程式是正確的
Dijkstra 想要使用真正數學意義上的證明(proof),他想建立一個歐幾里德式的數學證明層次,亦即公設(postulate)、定理(theorem)、引申定理(corollary)和輔助定理(lemma)
但他失敗了
原因是因為他發現在使模組遞回的被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單元時, goto 語句 的某些使用方式會使分解過程失敗,而無法被分解為粒度夠小的單元的前提下,就會讓他無法去證明。
(在理解了 goto 語句及用法後好像會發現,這種失敗感覺起來可能跟深度的強依賴有關聯)
而在這樣試圖證明的過程中,Dijkstra 發現某些 goto 語句的用法並不會導致證明失敗,例如:if/then/else
和 do/while/until
。
模組若只使用這類型的控制結構,就有辦法分解為可證明的單元。
Dijkstra 發現只又是由以下三種結構組合而成的結構,都可以被分解成可證明的最小單元,三種結構分別是
- 循序(sequence)
- 選擇(selection)
- 迭代(iteration)
這三種結構是由 Böhm 及 Jacopini 提出 (Structured program theorem)
每一種都有各自的證明方法及思考方向,但這邊先不贅述。
以下給能夠看懂數學表示ㄉ你
$$
S = { sequence, selection, iteration } \
\mathcal{P}(S) = 可建構所有程式的控制結構
$$
公告:這是有害的
Dijkstra 立馬昭告天下想告訴世人「goto 語句是有害的」,結果自然是引發了一場宗教戰爭,直到隨著電腦語言的發展, goto 語句被淘汰。
功能分解
總而言之,結構化程式設計允許將模組遞回的分解成可證明的單元。
曾有正式的證明?
但是證明從來沒有完成過,確切點應該是說,如同歐幾里德式數學證明層次般的正式證明從來沒有完成過。
書上提到,歐幾里德式數學證明層次般的證明並不是證明事情正確的唯一策略,另一個成功的策略是科學方法。
這邊的敘述筆者是有異議的,科學上的證明通常是建立於可模擬的情況下的實驗推導出的結果,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將所有的狀況模擬,這也是為什麼在科學的領域關於我們認定對的事情會使用定律 (theory) 而非定理 (theorem),「正確」及「足夠正確」是不同的。
依靠科學
這段有提到關於科學上的證明,並非是要證明陳述是正確的,而是要證明陳述是錯誤的。而我們經過足夠多的努力仍然不能夠證明論述是錯誤的話,那麼就表示論述越接近真實。
測試
Dijkstra 曾經說過:「測試顯示了錯誤的存在,而不是沒有錯誤」。承上一段,一個程式可以用測試來證明他是不正確的,但不能因此證明他是正確的,而經過足夠多的測試去驗證錯誤之後,我們可以得到「足夠」正確的程式。
軟體開發並不是試圖以數學來實現某個目標,儘管他操作的方式似乎是數學結構。
結論
在提及了結構化程式設計的歷史淵源後,關於這個範式重要的原因是,「功能分解」在架構的層面上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實戰技巧。